小院赋能暖寒冬,乡村振兴绘新篇

    2025-02-15 17:23:01           浏览数: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关于通过科技小院等形式,推动涉农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精神要求,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一批科技小院,培养一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号召,充分利用寒假时间,开展科技小院建设工作,旨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服务“三农”发展。科技小院以“扎根田野、服务农民”为宗旨,通过“零距离、零时差”的科技服务,将先进农业技术与基层生产紧密结合,既破解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难题,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科技与人才的强劲动力,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展寒假生产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资源与环境学院12名导师26名研究生分别奔赴山东乐陵山东青岛崂山、山东寿光等多个地区,依托各地科技小院开展寒假生产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学校与乐陵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小院集群,召开了乐陵科技小院集群研究生第二次培训会,并举办了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农业技术培训会,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锌肥与有机无机肥配施等实验。通过山东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视频号,定期发布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短视频,科普农技知识,传播科学种田理念。寒假期间共发布农业技术科普短视频2期,5次,阅读量达1800余次。在青岛崂山区碧海蓝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茶园,小院首席和专家们实地考察智能化管理系统,自动给水设备和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手机APP实现精准化管理。依托小院培育的“百合枣”“千年雪”等新品种,助推茶农亩均收益提升30%。山东寿光设施蔬菜科技小院举办了多场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培训会,吸引了周边地区近百名农户参与,宣讲内容涵盖了设施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管理、温室环境调控无土栽培等新型实用技术,得到了农户们的高度评价。依托资源与环境学院建设的科技小院寒假不停工,研究生们在实践中提升了科研能力,导师们通过实地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推广健康养殖技术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10余名导师8名研究生前往山东高密、平度等多个地区,依托科技小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山东青岛海参科技小院专家与高密市政府、农业局及储鑫水产养殖公司举行座谈会,就高密拒城河水库教学科研基地建设,高效水产养殖开展了座谈,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为小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小院专家在平度地区联合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就冷水鱼健康养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服务。山东青岛海参科技小院通过科技赋能助力当地海参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小院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持续深化科技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团体标准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5名导师5名研究生奔赴山东乐陵马铃薯科技小院开展了马铃薯全产业链生产活动,制定了四项团体标准。四项团体标准分别是《低糖马铃薯全粉能量棒生产技术规范》、《马铃薯薯片生产技术规范》、《马铃薯压缩饼干生产技术规范》、《高蛋白马铃薯代餐粉生产技术规范》,由青岛农业大学和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通过了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审定。团体标准根据产业需求,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检测条件与生产技术参数,并征求采纳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山东乐陵马铃薯科技小院推动马铃薯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园林与林学院深耕一线助推农业发展

        山东黄三角农高区饲用芒草科技小院研究生积极参与了东营市农高区试验田内的耐盐饲用芒草项目。在冬季来临之际,小院研究生们对40亩试验田和60亩资源圃中的饲用芒草进行清理,在预防冬季芒草易发生火情的同时确保试验田中的芒草能够在来年更好地生长。小院研究生还积极参与了东营五托邦科技有限公司的耐盐饲用芒草产业开发项目,奔赴东营区龙居镇小麻湾村,开展耐盐饲用芒草的冬季育苗工作扩繁了鲁芒1号芒草品种,组织指导工人进行了饲用芒草搬运、育苗以及后期的管理工作。山东黄三角农高区饲用芒草科技小院为盐碱地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助力盐碱地从“不毛之地”变为“生态绿洲”,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与生态修复。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动物医学院助力学术交流与创新突破

        山东青岛生猪科技小院首席和专家们奔赴重庆荣昌开展了生猪智能化养殖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调研,参加了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和先导科技项目(C类)结题验收会。小院加快对接前沿技术,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养殖户需求,探索适合中小规模养殖场的低成本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助力当地生猪产业“弯道超车”。小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神经末梢”角色,从单一技术服务向“技术集成+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综合平台转型,成为链接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的关键节点。山东青岛生猪科技小院加速智慧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方案等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助力养殖户增产增收。帮助中小规模养殖场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扎根莱西葡萄园进行科技赋能

        山东莱西葡萄种苗科技小院3名导师、2名小院研究生前往山东青大种苗有限公司开展冬季葡萄园区管理相关技术服务并研讨工作计划。小院师生深入田间地头,与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深度剖析了葡萄苗木在冬季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及潜在的病害风险,积极回应技术人员的关切与疑问,并耐心细致地讲解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传授了冬季葡萄苗木修剪的专业技术和施肥管理的科学方法,旨在确保园区内的葡萄苗木能够安然度过寒冬。实地指导后小院师生与战良董事长和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针对葡萄苗木生产中出现的砧木与接穗木质化程度不同步的突出问题,小院师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通过结合先进的生物技术和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科学精准地调控葡萄苗木的木质化进程,以实现砧木与接穗木质化的同步可控,从而进一步提升葡萄苗木的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小院师生积极推广农业技术知识引导种植户进行科学操作。通过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师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农业生产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了研究生对农业的热爱与振兴农业的责任感,激发了提升农业技能的科研热情和动力。

 

        寒假期间,我校科技小院师生扎根基层,积极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科技小院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育人功能,推动科技小院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一方面,持续优化科技服务,面向产业发展主旋律助力乡村振兴主战场;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培育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林人才。学校将引导更多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绘就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版权所有: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处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