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199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历经26年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2021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历史性突破,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农、工、理、经、管、文、艺等7个学科门类。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持续提升,目前在校研究生达4185人。
稳步构建大思政格局,研究生思政育人成效显著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结合学校科技小院建设实践案例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全面涵养研究生家国情怀。依托科技小院建设,探索特色鲜明的厚植“三农”情怀思政教育模式。重视研究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典仪育人作用,结合保密和实验室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诚信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逐步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入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双向发力。获批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45门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生党员常增村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被省推荐为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探索与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围绕人才培养核心任务,聚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科技小院”为载体,以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纽带,主动对接服务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探索“科技小院”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持续完善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平台。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50个,其中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等三部委支持建设科技小院24个(全国农业类高校第5位,省内高校第1位),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26个。积极争取并获批全国科技小院培训基地(全国8个,山东唯一)。建有1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2个评为示范基地,2个评为优秀基地)。大力推进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研究生联培基地建设。
学校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工作入选山东高校“品牌系列”,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央视《朝闻天下》、《山东新闻联播》、《青岛日报》等国家和省市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科技小院及相关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成效创造了建校以来报道频次最多、媒体层级最高的宣传热点。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靓丽名片。
推进改革与创新,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不断探索完善研究生教育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持续加强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注重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全环节全过程加强质量监控,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获山东省第八届、第九届研究生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共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6年以来,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共94个;获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含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和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41项。
“十四五”以来,研究生发表SCI收录等高水平学术论文376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1023项;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3篇,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49项。2022年以来,研究生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获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者服务联盟优秀成果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1支团队获全国优秀团队。
2025年3月